0571-82812218

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英冠控股二十年始终坚持“开拓创新、诚信务实”

集团新闻 项目动态 媒体关注 行业资讯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研究

浏览次数:415  2022-07-25

(来源:中国商报)“共同富裕”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为本质内容规定;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进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自身内容规定。因此,我们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社会对财富的拥有状况;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状况和人的生活需要的实现。所以,对“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科学认识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方向性的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就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衔接,这是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性环节。

1、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来看。

我们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一,要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与能致富的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依托。只有紧紧扣住提升质量效益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振兴和产业富农的目标。因此,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所以,提升扶贫产业质量既是走产业兴旺之路,更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体现。第二,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共享生态宜居之路。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既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又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第三,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走构建乡村新格局之路。当前农村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村生产方式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方式正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村新的社会阶层正在从一元走向多元。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建构多元协商、民主法治、公开透明、权责法定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同步发展。

2、从坚持高质量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来看。

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及思路,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一,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一开始就既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又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所以,农民全面发展事关重大。尤其是要深刻认识到在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当前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是短板,农村是短腿,这既是中央的判断,也是现实的事实所在。高质量发展既要着眼于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这个前提,又要充分体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当下的总要求。第二,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不仅要解决城乡经济增长放缓所引发的发展不充分问题,也要回应城乡发展不平衡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问题。因此,我国高质量发展要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给予准确把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第三,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科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做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的文章。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就没有了依托,农民增收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各地应充分利用大城市发展的空间优势,在现有乡村产业有序疏解整治和全面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3、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来看。

我们认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将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内容。走向共同富裕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来增强我国政治体制的能力,只有强大的政治体制能力才能将广大民众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并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特别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更加迫切的历史性任务。第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确定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日益严峻的贫富分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当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确定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持久巩固,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共同富裕在我国发展中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为实现共同富裕进行变革。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际是对当前我国存在很大程度上贫富差距和矛盾和问题进行一次调整。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改革方式。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在对已经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深刻调整,使改革在历史进程中实现公平正义。第三,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是为实现共同富裕解决障碍。我国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奇迹。但是,当前仍然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的非常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将政治体制改革指向增强我国政治体制能力,充分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导向。

(二)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在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1、从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来看。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还更鲜明提出,未来新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把实现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历史过程和趋势,而且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根本目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缩小“三个差距”与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诉求,更彰显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取向。因此,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所以,摆脱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标。第二,共同富裕是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然而,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所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体现我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又体现为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第三,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自觉地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而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从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达基础上才能实现来看。

我们认为,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让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这要求我们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富裕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长远富裕与可持续富裕。第一,生产力高度发达才有可能共同富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指的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伴随着生产力高度发达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必然导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也是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因果关系。并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上,生产力高度发达就能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实体经济根基扎实才会有共同富裕。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因此,要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通过做大蛋糕,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来实现。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体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战场,是夯实共同富裕产业基础的关键所在。第三,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才有共同富裕。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着力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以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改革提高生产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是实现共享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大人民既是成就的创造者,又是成果的享受者。尤其是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共享发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这样,收入分配从以初次分配为主,逐步提高再分配的作用,转向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互为补充和协调配套,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在做好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做好再分配,实质性缩小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差距,同时倡导和鼓励自愿捐助、慈善事业、企业社会责任和志愿者活动,扩大三次分配的自觉性和作用范围。

3、从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统一来看。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期盼。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持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与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此来推进共同富裕。第一,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从我国的发展来看,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是物质富裕,这个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有的地方仍然还是很落后,有的地方已经比较发达,也就是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要把实现全体人民的物质富裕作为重要目标。因此,当下还是要用“富口袋”的方式和路径来发展富民经济,培育吸纳就业收入高、创新活力强、群众参与深的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这也是“藏富于民”的根本所在。富民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民手中的闲置资产盘活出来,把农村创业创新的活力调动起来,全面畅通农民增收渠道。第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追求。从人民的精神需求来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的物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更多元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富足的内涵与内容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不断提高。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既对物质生活也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当下人们需要用“富脑袋”的方式来丰富文化生活、培养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构筑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美好精神家园。所以,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共同得到满足,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共同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推动共同富裕,除了需要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需要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三,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是辩证统一。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物质条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所追求精神满足。其次,良好的精神环境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当下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因此,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与时俱进,要了解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足,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丰富,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统一。由此看来,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是相辅相成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共同富裕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要求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当下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这是通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1、从共同富裕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看。

我们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产力是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第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问题。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解放生产力就是排除、克服、革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阻力、束缚、桎梏,为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而发展生产力就是通过激励、创新等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引导生产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前者主要是通过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后者主要是强调必须重视发展生产力,只有加快发展生产力,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一个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当今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盾牌。因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这个主要矛盾及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所以,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要从宏观上和发展方向上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通过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只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共同富裕。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来看,就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一个过程。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让我国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最终达到的富裕。但绝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2、从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来看。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和和防止扩大差别。只有通过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只有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要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制度,创建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能逐步消除两极分化和实施共同富裕发展的分配方式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出发,就要特别强调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我们着重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来看,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分配社会财富方面,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社会主义发达的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三,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消除两极分化和防止扩大差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途径,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但是,我们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要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然后借助先富的力量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3、从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看。

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强调发展生产力,又强调共同富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共同富裕不仅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促进全国安定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深刻阐明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与原则导向和实践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所以,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制度优越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性质所决定的。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迫切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改革创新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所以,坚持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能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从共同富裕的理论源头上体现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公正,才能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也是我们研究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理论目的和意义所在!

通过以上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而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发展是共同目标。或者说,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规定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作者俞则忠,系浙江英冠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经济师)